本是美吉姆推送的内容,关于 3 岁以下宝宝的打人现象,面对懵懵懂懂开始有“脾气”的小妹以及处于叛逆期的哥哥,真是深有体会。其实“打人”不只是 3 岁以下宝宝特有的问题,但基本原因无非下面几个:
1. 大运动在发展:
0-3 岁的婴儿期是身体动作发展的敏感期,手的动作也有了相当的发展,可以说,手是宝宝的第一个玩具。当他发现可以用自己小手的力量来摆弄物体时,就表现为打人、抓人、踢人、夺取别人的东西或摔打东西等现象。她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他人可能造成的伤害,她只是以不断重复的动作以及大人的反应作为乐趣。比如,大人被她揪头发,扯得很疼,叫出声来,她不明白你表达的是痛苦,还觉得你很有趣。
嗯,小妹现在会一把抓下我的眼镜;会坐在餐椅上把玩具扔到地上,然后低下头来找,哈,她就是为了听响声,觉得自己的小手竟然能造成这样的结果,很有意思;而当我讲绘本学霸王龙叫发出可怕的声音时,她没有觉得害怕,反而被逗得咯咯笑。嗯,婴儿的笑点就这么奇怪。
2. 不会表达,一着急直接上手
0-3 岁宝宝其实就像小猫小狗,吭吭哧哧的什么都不会说,一着急只会先上手。无论是想自己拿勺子吃饭,还是喜欢小伙伴一起玩,表现在行为上都是抢玩具,摔勺子,推人等行为。
这一条同样适用于将近 4 岁的哥哥,据我观察,他”打人”主要分两种情况:一是小朋友间的冲突,主要是玩耍中跟小朋友发生了争抢、有小朋友无意撞到他、或者有小朋友对他产生了潜在威胁;二是与家人间的冲突,主要是大人制止他的某些不当行为,令他不高兴时,比如看了很久电视,他无视我的提醒,我强行关掉,他便生气地跑来打人。
像第一种情况,跟不会表达有很大关系。举个例子:这是从爸爸那里听来的,哥哥在美吉姆玩蹦床,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他了却没意识到,哥哥便去撞他,结果自己从蹦床上摔下来了;有一次我陪他在家门口的小游乐场玩,一个比较熟的玩伴用手指着他的眼睛神气地讲话,几乎要碰到他的眼睛,沉默的哥哥紧闭着嘴,打了玩伴的手,那个小朋友便说哥哥爱打人;不久前一次,跟 BT 几个同学聚会,他跟两个小姐姐一起玩,2 个女孩比他大一两岁,已经上幼儿园。哥哥抱了一堆广告单页视为宝贝,中途不知怎地小姐姐当垃圾扔了,哥哥便生气地打人了。
在后两个情景中,他面对的小朋友都属于嘴巴厉害的,因为我们家就靠近小区内的游乐场,那个熟的玩伴经常“怂恿”他回家拿玩具,实诚的哥哥每次抱一大筐出去,又不带回来;两个小姐姐属活泼外向型,一个自称要做公主,一个自称是女王,自然更不肯放过打人的小锅锅,生平第一次我看到他被别的小朋友用语言攻击地眼泪汪汪。我一向以为因为日常绘本阅读的积累,小锅锅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错,也是我在幼儿园面试时讲给老师的话,但他语言表达能力好是体现在词汇的积累上,而且他还只是个小孩,不懂如何用语言而非暴力来制止冲突,而且他终究不是那种嘴巴甜蜜、个性张扬、嘴不饶人的小孩,所以也不知如何用语言来反驳面对的敌意和攻击,结果便是人人看到的“打人”。
说实话,我会担心他上幼儿园的表现,是否会融入,是否能打破沉默生疏的习惯,跟老师正常交流,但凡是总是有两面性,我相信即使从反面也能影响他的性格。
3. 环境影响
孩子的行为都是习得的,尤其从接触的环境。比如动画片,会给小朋友造成攻击性行为是合理的错觉。
4. 父母的性格
“绝对权威”型的父母过于控制儿童的自主性,易于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,一逆反就很想对抗。
自从妹妹出生后,哥哥“不听话”的时候多起来,不睡午觉、沙发上蹦蹦跳跳吵得小妹无法入睡、吃饭不用筷子、乱扔东西等等各种生活琐事,爸妈说不听,老人的夸大发酵,再加上幼儿园面试事件,有一阵搞得特别心塞。面对他的发脾气,我倾向于平和以待、跟他讲道理,讲道理也不管用时,我也气急败坏地吼他打他(大概就是传说中疯婆娘的形象了);爸爸对他大多数坏习惯通常是直接武力惩罚。但几次下来,我特别不喜欢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,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孩子可以多倔强,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倔强的孩子可以激发你多少的负面情绪。我不喜欢这样的家庭氛围,我也害怕长期的这种教训方式会让他免疫,并且还会激发他长大后的逆反心理。想想 3 岁以前那个善良、可爱、乖巧,跟你说甜言蜜语、被你捧在手心的小宝贝,他到底犯了多大的错误不值得你原谅呢?久怒成毒。何况他并非一直这么顽劣,他猫一阵狗一阵,螺旋几天后,便会又乖巧又懂事。至于到底怎么应对,我很赞同下面几个方式:
1. 冷处理
1 岁以前的攻击行为,父母要冷静下来,不要大呼大叫,也不能完全忽视。可以这样做:我们攥住孩子的一只手,轻轻把它放下,不要有生气、激动的表情,同时轻轻对孩子说“不可以”,在每次的重复中,孩子就逐渐学习到了。
——–
2022年7月5日:丢在草稿的一篇,未完也发出来了。